《医门推敲》叁—第四章病因—第四节、饮食失宜—其它病因—诸虫
添加时间: 2024-06-08 23:29:47   作者: 熟胶粉 粘合剂 界面剂

  寄生虫是动物性寄生物的统称。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这类寄生虫寄居于人体内,不仅消耗人体的营养的东西,还可以造成各种损害,导致疾病发生。不同的寄生虫,致病各有特点。

  那么我们讲中医基础理论之其他病因之诸虫,主要是围绕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展开论述。

  蛔虫,又称为“蚘虫”、“长虫”。其致病较为普遍,尤其是儿童更为常见。多由饮食不洁,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它寄生于肠道,当脾胃机能失调时,易在肠中作祟而致病。其为病可见腹部疼痛,尤以脐周疼痛为多,时轻时重,或吐清涎,或夜间磨牙等。所以说很多小孩子夜间磨牙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有蛔虫。如果蛔虫上窜于胆道,则见胁部绞痛,恶心呕吐,或吐蛔,四肢厥冷,中医称为“蛔厥”。当然,学过《方剂学》的人都知道,治疗蛔厥的代表方剂是乌梅丸,但是,乌梅丸也不仅仅只是治蛔厥这么简单。若虫多扭结成团,可致肠道梗塞不通。若蛔虫寄宿日久,可致脾胃虚弱,气血日亏,面黄肌瘦,在小儿则易致疳积。

  我们提到了小儿疳积,那么小儿疳积在儿科里是很常见的,在中医儿科学里面它属于疳证的范畴,疳证分为常证和兼证,下面我们逐一论述。疳证之常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这三种情况,疳积是其中情况之一;兼症有眼疳、口疳、疳肿胀三种情况。

  常证之一,疳气,正常的情况下常见于性格比较急躁的易怒的小孩,这种疳气我们采用调脾健运的方法来治疗,可以用资生健脾丸加减化裁。第二种,疳积,常表现为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精神烦躁,夜卧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嗜食异物,那么这种证型的代表方剂我们用肥儿丸进行加减化裁,治法是消积理脾。常证的第三种,干疳,为气血两虚型,表现为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毛发干枯,面色㿠白,精神萎靡,少动懒言,啼哭无力,甚至表情冷漠呆滞,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溏稀或便秘,这样的一种情况是疳症的后期表现,我们该以大补气血为主,选用八珍汤加减,或者人参养荣丸。

  我们看一下疳证的兼证。兼证一,眼疳,表现为两眼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以养血柔肝,滋阴明目为治则,用石斛夜光丸加减化裁,如有夜盲,我们选羊肝丸加减化裁。兼证二,口疳,可见口舌生疮,或者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那么,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由脾病及心,心失所养,心火上炎所致,以形体消瘦,口舌生疮为特征。治法应清心泻火,滋阴生津,以泻心导赤散加减化裁。兼证三,疳肿胀,表现为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这种情况是由脾病及肾,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以形体消瘦,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治法应健脾温阳,利水消肿,以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化裁,若浮肿明显,腰以下为甚,四肢欠温,偏于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好,疳证就讲到这里。

  诸虫其内容有蛔虫,而《中医儿科学》内对蛔虫病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今天我们也穿插讲一讲。《中医儿科学》把蛔虫病分为了三种证型:第一个肠虫证,第二个蛔厥证,第三个虫瘕证。

  蛔虫病第一个证型,肠虫证,其证候主要体现为:脐腹部疼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或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黄有白斑,白睛蓝斑;磨牙;皮肤瘙痒,风痰等等;甚者,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暴露。这种证型是蛔虫病最常见的一种证型,治法以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为主,主要代表方剂以使君子散加减,我们常用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来驱虫,驱虫后可用异功散或者参苓白术散加减来调理脾胃。如虫积较久,脾虚而有胃热的情况我们可用攻补兼施的方法,用肥儿丸杀虫消积,调理脾胃。

  蛔虫病第二个证型,蛔厥证,其主要体现,有肠蛔虫症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重者疼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会出现黄疸。这种情况常因胃肠湿热,或腹中寒甚,或寒热错杂,使虫体受扰入膈钻胆,气机逆乱所致。治法以安蛔定痛、驱虫为主,代表方剂为乌梅丸加减化裁。如果确认蛔虫死在了胆道,则不必安蛔,可直接予大承气汤加茵陈蒿利胆通腑排蛔,当然这需要辩证加减。

  第三个证型,虫瘕证,它有肠蛔虫症状。可忽然出现阵发性脐腹部剧烈疼痛,部位不定,频繁呕吐,可呕出蛔虫,本证以脐腹剧痛,伴呕吐或便秘,腹部条索或团状柔软包块可移动为特征,也就是说蛔虫多了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而形成虫瘕,就象癥瘕一样,类似肿瘤包块一样。如果阻塞不全,尚可排少量大便、矢气;完全阻塞则大便不下,腹痛呕吐就很严重,这样的一种情况有死亡的危险。比如出现了肠坏死、肠穿孔。那么中医治疗它时治法是通腑散结,驱虫下蛔,所用的方子是驱蛔承气汤加减。说白了这个方就是由大承气汤合乌梅汤加减化裁合并而成。

  我们看第二个,蛲虫,主要是通过手指、食物污染而感染,并寄生于肠道。症状可见肛门奇痒,夜间尤甚,以致睡眠不安。病久亦常伤人脾胃,耗人气血。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说:“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脏腑气爽则不妄动。胃弱阳虚,则蛲虫乘之,轻则或痒,或虫从谷道(肛门)中溢出,重者侵蚀肛门疮烂。”

  《中医儿科学》对蛲虫也有详尽的论述。其病因为吞入感染期蛲虫卵。雌虫夜间在肛周皮肤的湿润区排卵,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小儿用手指抓痒,手指及指甲内沾染虫卵,若再以手指摄取食物,或吮吸手指,虫卵即被吞入消化道,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内发育为成虫。此外,虫卵也可借助污染的衣服被褥、玩具、尘埃等,直接或间接进入消化道造成感染。其诊断要点有:1.有喜以手摄取食物,吮手指等不良卫生习惯。2.夜间肛门及会奇痒,睡眠不安。所以说我们要制止小孩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对治病防病很关键。蛲虫的治疗以驱虫为主,采取内服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蛲虫常居于直肠和肛门,故外治法很重要,外治法多采用直肠给药和涂药法。对病久脾胃虚弱者,在驱虫、杀虫时,应注意调理脾胃。

  第一个,虫扰魄门,这个魄门就是指肛门,主要体现是肛门、会瘙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宁,烦躁不安,或遗尿、尿频,或女孩前阴瘙痒,分泌物增多,这个情况是以肛周奇痒,夜间尤甚为主要特征,我们以杀虫止痒,结合外治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大家可以选用驱虫粉,使君子粉杀虫,大黄粉泻下虫体,按8:1的比例混合。如果湿热下注,肛周溃烂,可以加黄柏、苍术、百部、苦参、地肤子、苦楝皮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尿频则加黄柏、苍术、滑石粉清热燥湿,利水通淋;腹痛可加木香、白芍行气缓急止痛。

  第二种证型,脾虚虫扰,这个也有肛门、会瘙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宁,烦躁不安,或遗尿、尿频,或女孩前阴瘙痒,分泌物增多,但它表现为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苍黄,肛门和大便中可见到蛲虫,舌淡,苔白,脉无力。这个我们应杀虫止痒,调理脾胃,结合使用外用药物。一般用驱虫粉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我们仍然使用使君子杀虫(使君子这个药在儿科虫病中使用非常广泛),大黄下虫,加党参、茯苓、陈皮、砂仁、扁豆、山药、神曲健脾理气;如果面色无华,睡眠不安的我们还可以加酸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如果瘙痒比较重,我们可以用白癣皮、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等来除湿止痒。

  绦虫,又称“白虫”,“寸白虫”。多由食用生的或未熟的猪、牛肉而得。绦虫寄生于肠道。其致病多见腹部隐痛、腹胀或腹泻、食欲亢进、面黄体瘦,有时在大便中可见白色带状成虫节片。

  《中医儿科学》也有专门的篇幅对绦虫病进行论述,这里我们也一并学习一下。绦虫病,是各种绦虫成虫或幼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泄泻,饮食异常,乏力,大便排出绦虫节片为特征。绦虫中的带绦虫和蛔虫、蛲虫在我国古代统称为“三虫”。这三种虫病比较常见而且在儿科中居多,所以我们作重点讲解。《中医儿科学》内把绦虫病分为了两种证型,第一个,绦虫踞肠;第二个,囊虫移行。

  我们先看第一个,绦虫踞肠,大便中发现白色节片或节片自肛门自动逸出,肛门作痒,部分患儿有腹胀或腹痛、泄泻,食欲异常,大便不调;少数患儿有夜寐不宁,磨牙,皮肤瘙痒。这种情况我们的治法是驱绦下虫。代表方剂是驱绦汤。常用南瓜子、槟榔驱杀绦虫。有一些情况,如治疗小儿腹痛或者疳积,分不清它到底是由哪一种虫引起,我们就可以用使君子、南瓜子、槟榔一起上,不管什么虫都给杀了,所以很多方剂里比如小儿疳积散、肥儿丸里都有用到使君子、南瓜子、槟榔。

  第二种,囊虫移行,其表现为,皮肤肌腠间扪及囊虫结节,可见癫痫发作,或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或精神异常,或视物障碍,甚至失明,少数患儿可以出现瘫痪。这种情况的治法应为毒杀虫体,结合涤痰熄风、豁痰开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方药选用囊虫丸。常用雷丸、干漆、黄连毒杀虫体;僵蚕、芫花、橘红、茯苓、生川乌涤痰熄风;水蛭、大黄、桃仁、丹皮、五灵脂活血化瘀。以上药可以制成水、蜜丸服用。如果发现皮肤肌腠结节,可配以海藻玉壶汤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抽搐者可配以定痫丸化痰熄风,开窍定痫;瘫痪者配以涤痰汤合止痉散祛风解痉,涤痰通络。抗囊虫治疗后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湿除痰以善后。

  钩虫又称“伏虫”,常由于手足皮肤粘膜接触被钩虫蚴污染的粪土而感染,初起见局部皮肤痒痛、红肿等。这种皮肤钩虫病俗称为“粪毒”成虫寄生于小肠,可严重影响脾胃功能和耗伤气血。症见腹部隐痛、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甚或肢体浮肿等。钩虫病的辩证论治分型以下四个证型:一.粪毒犯肤;二.虫邪犯肺;三.脾虚湿滞;四.气血两虚。

  第一个,粪毒犯肤,当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疱疹,局部皮肤被抓破后流水、红肿。这种情况的治法以杀虫止痒为主,方药选用桃叶泄毒汤,用桃叶、荆芥、苏叶、苦参等煎水清洗、熏洗局部。

  第二个,虫邪犯肺,当皮肤受虫邪感染数日后出现胸闷咳嗽,喉痒难忍,甚至频咳不止,喉间痰鸣。这种情况应宣肺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

  第三个,脾虚湿滞,症状见面色萎黄,或面色黄而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木炭之类,神疲肢软。这种情况治以健脾燥湿,和中补血。方选黄病绛矾丸加减。这个方子是以平胃散健脾燥湿,理气和中;绛矾燥湿补血;红枣益脾养血。

  第四个,气血两虚,证见颜面、肌肤萎黄或苍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肿,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这种证型的治法以补益气血为纲。方药选八珍汤或者人参养荣丸加减。

  血吸虫,古代文献称“蛊”或“水蛊”,多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在我国引起人体血吸虫病的为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病急性期有发热、咳嗽、肝肿大和肝区疼痛;慢性期有腹泻;肝脾肿大,脑型血吸虫病有症状性癫痫等;晚期有肝硬化。儿童得病,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形成“侏儒症”。《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感染后,初起可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则以胁下癥块,鼓胀腹水为特征,后果较严重。

  我们先看血吸虫病急性期。急性期以湿热蕴结为主。发热、恶寒、胸闷、胁痛、头身疼痛、咳嗽、胸痛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则大便粘冻或伴有脓血,或发疹奇痒,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则清热化湿,杀虫。方可据《妇人良方》之清脾饮加减。若热毒偏盛可加服六神丸;湿偏盛者可合用三仁汤;黄疸者,加茵陈;腹痛、腹泻下痢者,可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血吸虫病慢性期常见以下两种证型:1肝郁脾虚型,证见胁肋胀痛,腹痛腹泻,大便有白色粘冻,纳呆无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健脾。方以逍遥丸加减化裁。2瘀血内阻型,表现为面色黧黑,胸胁胀痛或刺痛,胁下或痞块,形体消瘦,舌质暗紫有瘀斑,脉细涩。这种情况我们以活血化瘀为主。方选化瘀汤加减,或者复元活血汤合一贯煎,中成药还能选用大黄蟅虫丸。

  我们再看一下血吸虫晚期证型及治疗。血吸虫病晚期常发展成为肝硬化,伴腹水、脾肿大,这个中医称为“鼓胀”,我们把它分为以下六种证型:1、气滞湿阻证,2、寒水困脾证,3、水热蕴结证,4、瘀结水留证,5、阳虚水泛证,6、阴虚水停证,当然还有一些变证,变化的证,比如说大出血、昏迷等。

  我们看一下气滞湿阻证。这种证型表现为: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脉弦。这种情况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利湿,采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化裁。

  寒水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舌苔白腻,脉缓。这种证型治则温中健脾,行气利水,采用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化裁。

  第三种证型,水热蕴结证,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我们采取清热利湿,攻下逐水的治法。方药选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第四种证型,瘀结水留证,证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症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剂选调营饮加减化裁。这个调营饮是我在临床实践中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瘀结水留证、瘀水互结证效果比较理想的一个方剂,当然实脾饮、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我也用过,因为我平时治疗的肿瘤癌症不少(相关的许多证型治疗要用到上述方剂)。

  第五种证型,阳虚水泛证,症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晄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代表方剂选用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附子理苓汤就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进行加减。

  第六种证型,阴虚水停证,症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方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六味地黄丸养肾阴,一贯煎养肝阴,合而滋养肝肾之阴,再佐以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等等,来利水、利湿。

  那么这种鼓胀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它会出现变证,在它的后期肝脾肾都受损,水湿郁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那么这个情况呢,可能会出现病情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等多种危重症候。

  我们先看大出血啊,大出血是突然大量出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黑黝,多属郁热互结、热泼血溢。我们治以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方法,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等。如果说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细微欲绝,我们应该回阳固脱益气摄血,用大剂量独参汤加枣皮进行治疗,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灸的方法,用隔盐灸,在神阙、关元行隔盐灸急救。

  我们看一下它变证的“昏厥”、“昏迷”。痰热内扰,蒙蔽心窍,证见神志昏迷,烦躁不安,甚至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清热豁痰,开窍熄风,选用安宫牛黄丸和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如果痰浊壅盛蒙蔽心窍,证见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情淡漠,舌苔厚腻,我们治以化痰、泻浊、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我们大家可以酌情选用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胆南星、竹沥、半夏来豁痰开窍。热比较明显的我们加黄芩、黄连、龙胆草、栀子。动风抽搐的我们加石决明、钩藤。腐食便秘者我们加大黄、芒硝。伤津舌质干红的这种加麦冬、石斛、生地。如果病情迅速恶化,昏迷加深,汗出肤冷、气促,撮空理线两手抖动脉细微弱者为气阴耗竭正气虚衰,我们赶快用生脉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进行急救。对于阴阳两虚者,阴阳俱虚,甚至阴阳决绝,我们可以用参附龙牡汤敛阴回阳固脱。

  我们今天讲药邪。所为药邪是指因药物加工、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药物本身是治疗疾病的,也可以致病。如果药物炮制加工不当或者医生不熟悉药物的性味、用量、配伍禁忌而使用不当,或者病人不遵医嘱而乱服某些药物均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们就药物的炮制来讲举个例子,比方说半夏:有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很多种,那么每一种半夏的炮制方法都不一样,比方说生半夏不用炮制辅料将原材料洗净渣滓即可运用,法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矾为辅料浸过,炮制而得;姜半夏是生半夏用25%生姜和12.5%的白矾为辅料浸过,炮制而得;清半夏是生半夏用6%芒硝和2%的姜粉、5%的麻黄、1.5%桂枝、3%小茴香、1%细辛、15%石灰、25%甘草、6%皂角和6%白矾为辅料浸过,炮制而得;还有竹沥半夏,是用鲜的竹沥晾干后入药。清半夏又为水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毒性和燥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还有盐半夏,为青半夏用盐水清拌晒干后入药。我们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是法半夏和姜半夏,也有生半夏,生半夏毒性比较大,我们长期用来抗肿瘤,用生半夏居多。由于炮制的方法不一样,每一种半夏都有其适应症,如果使用不当,当然可以引起病人的其他的一些疾病,或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药毒致病及其临床表现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其在《蛊毒病诸侯下》指出:“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但毒有大小,只可随所犯,但着毒重者,令人发病,咽喉强直而两眼睛痛,鼻干,手脚沉重,常呕吐,腹里热闷,唇口淅淅,颜色诧青诧赤,经百日便死。其轻者,身体兮兮而病,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力无度是也,也就是说有些药有毒,中毒重的,有生命危险,中毒轻的,会呕吐,拉肚子。

  1.用药过量。药物用量过大,特别是一些有毒药物的用量过大,则易于中毒。如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细辛、巴豆等均含有毒成分,临床使用均有用量规定,必须严格遵守,用量过大则易中毒。但是大学教材的中毒规定是一般不中毒量或者说比较保守的这么一种说法,那么在临床当中根据具体的情况,用量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正所谓艺高胆大。比方说大学教材对马钱子它的用量是0.3g到0.6g而且还是炮制过后的,要先煎久煎,大约要煎2到4个小时,往往我们为了防止中毒还会在里面加和马钱子等分的甘草,有一些医生喜欢用大于马钱子好几倍的甘草来解马钱子之毒性,由于马钱子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对于各种顽固性的痛症效果比较好。所以说民间有很多所谓的祖传秘方,治疗痛症,风湿骨病,没有什么疗效,都会选用马钱子。但凡民间说有祖传秘方,能治疗各种痛症的,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马钱子。但是马钱子有大毒,很多人谈虎色变,怕用。如果用的好,合理,效果是特别好的,止痛的作用强于西医的好多激素药、止痛药,有时甚至可与、媲美。马钱子,虽然能够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但它并非一个性温之品,古籍对它的一个记载是苦寒。《本草纲目》说:马钱子苦寒有毒,治伤寒热病,咽喉肿痛,消痞块。治疗咽喉肿痛,磨碎,含在咽喉部,效果比较好。《德佩本草》说:马钱子,治乳痈,治喉痹。除丹毒,治疗的都是热性的。《本草原始》说的:“马钱子味苦寒大毒,归肝脾二经”。我看过《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远胜于它药也。川乌是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温经止痛。川乌也可以治疗风湿,止痛。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并没有说是温经止痛,但是他们的区别川乌是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温经止痛。川乌是温经止痛,马钱子是通络止痛。并没说他是温经止痛,所以说,马钱子并非一个性温之品。川乌草乌,是治疗风寒湿痹。马钱子是治疗风湿顽痹,并没有说它是风寒还是风热。说明了马钱子苦寒,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并不是温经止痛,而是通络止痛。如果药性没有掌握清楚,用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用药的药量,由于这些药有大毒,是需要掌握的。细辛,古书上说:辛不过钱,钱就3g。辛不过钱在某些地方是适用的。但是并非如此,比如说有的人100斤,有的人200斤,他们的用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有些用量,我们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

  2.炮制不当。,某些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经过适当的炮制可减轻毒性。如乌头火炮或者蜜制,半夏姜制,马钱子去毛去油等。如果对此类药物炮制不规范,则易中毒。一般来说这些药物中毒用大剂量的甘草或大剂量的绿豆汤,有的是用蜂蜜,所以说甘草绿豆汤和蜂蜜是解这些的毒药的解药剂。

  3.配伍不当。部分药物配伍使用时会产生毒性后使毒性增加。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藜芦与人参等,因此配伍不当也能出现中毒。关于十八反、十九畏,我早在几年前《医门推敲第一部》就为十八反、十九畏过,详细的列举了古往今来一些违反了十八反、十九畏的方剂和药对,十八反、十九畏大部分都是不反不畏的,只要运用得当,艺高胆大相反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看一下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志和的《儒门事亲》,也就是说在张仲景的时代根本就没有十八反,而十九畏首见于明朝留存的《医经小学》这本书,可见明朝以前是没有十九畏的,也就是说我们中医里的四大经典,从来就没有提过十八反、十九畏,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十八反、十九畏的情况。大学教材仍然采用了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考试的时候,仍然按照十八反、十九畏来进行考试,医院里面的用药规范和药典也遵循了十八反、十九畏,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当中大部分十八反十九畏都是不反不畏的。

  十八反,张志和《儒门事亲》说:“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也就是说相反中医有十八味,乌头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芨、白蔹;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在这里我们的大学教材和考试当中,除了乌头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芨以外,川乌、草乌、附子全部归集到这一类,考试的时候也把它作为十八反来考,而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这个与大学教材方剂学里面的相违背,因为有一个方剂叫海藻玉壶汤,里面的海藻和甘草同用,但是大学教材十八反里面,甘草反海藻,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为什么它分辨率反,为什么《方剂学》还有它的存在。

  我们再看《医经小学》里的“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顺和看顺逆,炮炼炙煿莫相依。”也就是说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在《医门推敲第一部》77页有一个肉桂赤石脂汤,十九畏歌诀里面说官桂畏赤石脂,但是肉桂和赤石脂在一起治疗肠道疾病方面效果非常好,对于久泻久痢,阳虚型的久泻久痢效果非常好。我们用肉桂和赤石脂1:3为比例,这个比例比较好,治疗脾肾虚寒的久泻久痢,久带,脱肛,出血等证效果非常好。而且从未出现过任何的不良反应。那么在肉桂赤石脂汤的后面,我引用了很多古往今来的资料,来说明十八反、十九畏的不合理性,在《医门推敲第一部》80页列了一个表,在411含有十八反配伍方剂分析统计,我们发现除了沙参与藜芦外。在这411个方里面,可以找到全部的十八反药对,其中半夏配附子,和半夏配乌头的方最多。占有十八反39.66%和39.17%。我们通过总结782个成药配方中含有十九畏的药对共有411个,十九畏的配伍的方剂,十九畏的全部药对都可以找到,出现最多的是肉桂配赤石脂和附子配犀角,分别占有十九畏的38.6%和24.64%。其次是巴豆配牵牛占有16.18%。那么通过这两个表格,说明了十八反、十九畏不是绝对的禁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中,附子配半夏,乌头配半夏,肉桂配赤石脂,附子配犀角,巴豆配牵牛,这五组出现的频率,超过了其他组。说明这几组运用临床较多,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禁忌程度也是最低的。那么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主治病证,各不相同,比方说半夏配乌头,乌头配犀角可以治疗中风偏瘫。巴豆配牵牛,治疗癥瘕积聚,也就是肿瘤居多。肉桂配赤石脂,治疗赤白带下,崩漏,肠炎。人参配五灵脂,对于顽固性的胃病痛经、不孕、月经不调,都有疗效。关于这个十八反十九畏就讲到这里。如果想继续了解就把《医门推敲第一部》80页那一节仔细的看一看。我们讲的目的,并不是每天让大家去用十八反、十九畏,而是为了扩展大家的知识点,不要被十八反、十九畏所局限。

  4.用法不当。有些药物在使用上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有的药物应先煎以降低毒性,妇女妊娠期间的禁忌等等。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违反有关禁忌,也可至中毒,或变生其他疾病。药物降低毒性我们也讲过了,川乌,草乌,马钱子这一类的药需要先煎。特别是马钱子要煎2-4个小时,以降低其毒性。我们看一下妊娠用药禁忌,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一些药物有损害胎原以及堕胎的副作用,所以,我们另作为妊娠期间的药物对胎儿损害的不同我们分为慎用和禁用两大类。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祛瘀,行气消滞,辛辣,滑腻之品。比方说红花,牛膝,大黄,枳实,肉桂,干姜,附子,木通,瞿麦等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商陆,麝香,三棱,水蛭,雄黄,砒霜等等。有必要说明的是,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酌情使用。比方说《金匮要略》里面,用桂枝茯苓丸来治疗妊娠瘀闭,吴又可用承气汤来治疗孕妇适宜见阳明腑实证。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谓的:“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道理。但是必须强调指出不必要时一般避免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有故无殒亦无殒。这个殒是殒落或者是死亡。是指胎儿的殒落或者是死亡。这句话是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本来的意思是指妇人怀孕后患病,只要针对病证治疗,即使用骏猛的毒药治疗,亦不至堕胎。故是原因的意思,这个地方是指病因。我们扩展一下知识点,讲一下“有故无殒,亦无殒也”。《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大积大聚即可犯也,衰气大半治过则死。是说的是这些药,用药治病必须对症,用量必须掌握。很多药物中毒的病例就是因为久服这些药,毒性极所致。究竟何为良药,何为毒药。清代名医周学霆《三指禅》也说:“其用药也,离离奇奇,黄芩安胎者也,乌头伤胎者也,而胎当寒结,黄芩转为伤胎之鹤血,乌头又为安胎之灵丹,焦术安胎者也,芒硝伤胎者也,而胎当热结,焦术反为伤胎之砒霜,芒硝又为安胎之妙品”,又说“无药不可以安胎,无药不可以伤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药也乎!”。这是对“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这个原则的最好说明,他在这里无非是要着重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个原则不仅仅用于妇科的疾病,也用于其他的各科的疾病都是一样的道理。

  大毒治大病,毒药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这是我们先祖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当中付出生命的代价分辨出来的。是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是在临床实践当中,人们都不愿意接受毒药治病的这个方法经验。医院也怕惹祸上身,病人也怕有害。所以这就是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和一个重大的难题。为什么有的人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可能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医院不敢用的药,不能用的药,民间能用敢用就能治疾病大病。一炮走红,说是神医,所谓的神医,其实际上只不过是用了正确的中医理论治病而已。没有被所谓的条条框框所局限。

  药邪的致病特点:中毒和加重病情,变生其他。说白了就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进行抢救和治疗。

  误服或过量服用有毒药物则易中毒,且其中毒症状与药物的成分,用量有关。轻者常表现为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麻等。重者可出现全身肌肉震颤,烦躁,黄疸,紫绀,出血,昏迷乃至死亡。对于这些轻微的中毒我们可以用甘草或者绿豆汤来解,特别附子中毒。那么针对于全身肌肉震颤,烦燥,是生风了,热极生风,这种中毒属于清热熄风凉血的方法。出现紫绀属于血热妄行。昏迷得急救,看他的症状是阴脱还是阳脱,阴脱用苏合香丸,阳脱用安宫牛黄丸来进行抢救。说白了就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来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物使用不当,非助邪即伤正,一方面可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如妇女妊娠期间可因用药不当而引起流产,畸胎,死胎等。关于妊娠期间用药的慎用和禁用我们刚刚已经讲了。说白了还是辨证论治,辨证准确,大胆用药亦可救命。辨证错误,无毒药亦可杀人。正所谓砒霜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也有说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说白了就是辨证论治的一些体现,以及人们的一些思维而已。所以说学好中医,掌握辨证论治,学好中医中药,才能艺高人胆大。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