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案例
第一炼钢厂的历史要从1965年的江西钢厂801车间说起……
添加时间: 2024-01-20 07:29:47   作者: 爱游戏平台

  早在1964年初,出于战略上考虑和需要,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华东局决定在被称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的江西省,兴建一座以提供军工原材料为主的特殊钢厂,江西钢厂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钢厂,标志性的项目当属炼钢厂的建设。1965年9月15日,江西钢厂801车间(炼钢车间)在良山周宇偏西南方向3公里处破土动工。

  建厂初期,江钢就提出“三年计划确保两年,力争一年半,争取明年不吃基建饭”的口号。当时的建设者们觉悟高、人心齐,大家一门心思只想大干快上,尽量缩短基建时间,争取早日投产,让国家有限的投资在最短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801车间建设期间,从上海老厂来的炼钢生产骨干们从一开始就跟进到基建工程中。大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累了就在工地上靠一靠,缓过劲来接着干。

  这些上海老厂来的炼钢行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基建建设中发现有什么样的问题就一起坐下来商量,帮忙想办法改进,尽量加快工程进度。若遇到零部件短缺或型号对不上,大家就发挥聪明才智,用土办法自己动手解决。

  1966年7月25日,801车间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的3吨电炉正式投产。到年底,另一座电炉也投产了。原计划三年的基建项目,只用了一半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以后先后被称为801车间、一分厂(1971年)、第一炼钢厂(1991年)的钢铁龙头起舞了。(为便于叙述,以下我们都用“第一炼钢厂”这个名称。)

  一钢厂投产之初仅有2座3吨电炉。自1969年10月到1970年1月,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又安装了3座非标准5吨电炉。为了逐步发展炼钢生产和满足各个钢材车间的生产要,从1971年开始做扩建。1971年6月开始动工建造2座25吨的化铁炉,8月17日化铁炉出铁。1971年1月转炉车间破土动工,建造3座6炉空气侧吹转炉。

  1972年10月26日3座转炉全面投入了生产。从此原江西钢厂开始形成普特并举的局面。随着生产的发展,原江西钢厂于1978年将三座六吨空气侧吹转炉改建为2座25吨氧气顶吹转炉(1986年建成第3座25吨转炉),并将2座25吨化铁炉改造成2座50吨化铁炉,以适应转炉的生产要。1979年-1981年,2座二机四流弧形连铸机建成投产。至此,一钢厂作为江西冶金工业的炼钢主力与龙头地位基本形成。

  1991年1月6日,江西省政府决定,将新余钢铁厂、江西钢厂和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一钢厂作为当时4家炼钢单位的“老大”,排在了第一位,也正是从此被命名为“第一炼钢厂”。

  从1991年的“两厂一矿”合并,到2001年新钢进入新世纪第一轮技改的启动(技改项目是包括2座100吨转炉的建设)。这10年里,一钢厂在新钢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1993年,一钢厂最后一座非标五吨电炉的拆除,实现了全转炉炼钢;1994年4月,一钢厂最后一块模铸的拆除,使其成为全国冶金行业第五家实现全连铸的炼钢厂;1999年3月,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新钢生产结构调整的需要,一钢厂停开化铁炉,结束了28年的化铁炼钢的历史。

  一钢厂在化铁炉原址上建起了“世纪广场”,化铁炉的核心部件作为广场的雕塑,像一座丰碑矗立着,成为一钢人抹不去的记忆。

  取消化铁炼钢后的一钢厂,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无论是生产规模的扩张,还是技术经济指标的进步,都一再刷新纪录。1999年,一钢厂年产钢突破80万吨,也是这一年,一钢厂实现累计产钢1000万吨。与此同时,一钢厂工艺质量也显著提升,船板品种钢的冶炼一次性通过了美国、德国和挪威三国船级社的质量认证,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一钢厂在新钢公司率先推出的“岗位业绩尾数淘汰办法”和“干部收入与业绩挂钩考核办法”,成为公司管理改革的示范样板。

  随着公司一期、二期技改的相继展开,依靠铁水上山支撑的一钢厂将直面公司工艺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山下的炼钢厂投产后,一钢厂的生产组织和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为了支援炼钢厂的生产,大量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抽调出去,一钢厂原有的生产组织处于多变的状态,原来近两千人的大厂,人员分流一大半……

  从山下炼钢厂组建,到2005年7月山上的一钢厂完全退出生产序列,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坚守在一钢的人们,一直坚定这么一种朴素的信念:多出钢,出好钢,新钢的需要就是一钢的责任。一钢“主力”4#板坯连铸机,从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4月20日,已连续201天无漏钢,累积产量25万吨,平均中间包包龄18.18炉/只,质量合格率达94.38%。

  第一炼钢厂精彩“谢幕”背后的“大事件”是精品战略引领下的新钢一期、二期技改。两轮技改的成功实施,从根本改变了新钢工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实现了从普钢到优钢的华丽转身。

  山上第一炼钢厂的淡出,山下炼钢厂的“接棒”,并于三期技改投产后被命名为新的“第一炼钢厂”,实现了公司从铁水上山到“转炉下山”的转变。随“转炉下山”的“老一钢”生产技术骨干,在经过系统培训之后成为了“新一钢”的主力,从车间主任到班组长、主操等重要岗位,三分之二以上来自“老一钢”。

  一期工程于2001年8月8日开工建设,二期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工。2003年5月5日2座100吨顶底复吹转炉和3#方坯连铸机热生产成功,同年6月4日2#方坯连铸机开机成功;6月11日1#转炉开炉成功;2003年6月12日1#板坯连铸机开机成功;2005年5月8日3#转炉热生产成功;2005年5月12日4#板坯连铸机开机成功;2005年6月16日1#LF炉热生产成功;2007年2月RH真空炉开工建设,是江西省第一台RH线#LF炉热生产成功。

  2006年,齐装满员的一钢厂开足马力生产,产能快速提升,指标全面改善,成本有效控制,品种开发迅猛,技改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年品种钢比例占总产量的67.9%,开发了高等级船板、高强度低合金板、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桥梁钢、低温容器板、30Mnsi、60Si2Mn及Z向性能钢等,已能生产6大系列21个钢种,冶炼钢号达到350多个;尤其是4#板坯连铸机生产了6个断面的37个品种,为公司提高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7年,是一钢厂新品种开发最多,“双高”比例最大,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一年。随着高技术含量、高的附加价值品种大幅度的提高,一钢厂积极开展了技术攻关,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炉后渣洗工艺、气幕挡墙、干式料中包、LF炉渣返回利用工艺,为提高精炼产量、炉机匹配奠定了基础。

  一是钢产量创下建厂以来的新纪录,全年产钢435万吨;二是方坯产量突破200万吨,同时创下了日产7345吨,连拉96小时历史新纪录;三是炼钢成本大幅度下降;四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大突破;五是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1.28%;六是职工素质逐步提升,包揽公司第十八届技能大赛转炉炼钢工前6名,炼钢车间张邹华取得了全国行业炼钢大赛第二名。

  2017年,一钢厂在提质增效工作中主动出击,以打造“优质、高效、低耗、绿色”一流炼钢的工作思路,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方坯产量屡次破纪录,9月份方坯日产最高突破9075吨,平均日产突破7600吨。

  ——以建设洁净钢平台为抓手,有效地提高钢水洁净度,提升钢种的内在质量,在保证成分命中前提下,进一步推进CF工艺Mn、Si成分的窄成分控制;

  ——推动方坯优钢质量攻关,建立优钢铸坯质量评价体系,82B拉拔断线次/百吨的历史最好水平,圆满完成了年初公司提出“硬线质量要赶超沙钢”的目标。

  (文字/摄影 新钢新闻中心 记者 董政 通讯员 赖晓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