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 感受非遗文化文化基因库里的前世今生
添加时间: 2024-02-04 15:41:57   作者: 熟胶粉 粘合剂 界面剂

  高明区博物馆成立至今已有34载,是高明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博物馆内,有高明本地出土的,来自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珍贵陶釜、有高明历史名人守护高明的壮阔故事、还有贴近你我生活的非遗文化……高明区博物馆犹如一块城市瑰宝,静待你去发现欣赏,在这里,你能回望过去,发现未来。

  高明区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4月,最初的馆址位于高明荷城灵龟塔附近的大岗山窑址陈列馆,也就是如今的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2002年,高明区博物馆搬迁至高明区文化大楼。

  如今,高明区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共计1850件(套),珍贵文物137件(套)。重要藏品包括1987年5月在高明更楼古城黄村附近出土的西汉敞口鼓腹大陶瓷、1986年在荷城大岗山出土的唐代青釉碗、1984年4月在明城官迳出土的明嘉靖年的买地券等,通过这一些高明本地出土的文物藏品,能了解各个朝代的高明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在众多藏品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釜莫属,它是高明区博物馆的馆藏珍宝之一,距今大约有5000多年历史。但被修复之前,陶釜与其他陶罐、陶坛、陶钵碎片混杂,修复难度十分大。

  为了修复这件文物,广东省文物修复专家柯传伦根据碎片的碳14以及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地层学及科技考古等方面综合分析,将陶色、陶质、厚薄、纹路等一致的陶片找到,把碎片一点点地修复。对于大部分残缺不全的原件,则采用石膏把同一类的陶片拼接起来,最终让这件文物在5800年后的今天得以复原。

  “这件陶釜,其纹饰在广东其他遗址中极其少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领队崔勇曾经评论,这件陶釜填补了距今5000—5800年之间的史前人类生产、生活遗存的考古编年体系的空白,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高明区博物馆内陈列着距今大约有50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陶釜。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在高明区博物馆,除了珍稀文物,还有历史名人。在高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后涌现出许多名人,为高明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在高明区博物馆三楼,设置了高明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馆,历史名人事迹展厅通过以图文并茂,陈列部分遗物、遗著和作品实物等的方式,反映了高明历代先贤英烈的光辉业绩。这中间还包括有岭南诗坛领袖区大相、革命先驱谭平山、广东象牙微雕艺术奠基人冯公侠、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何衍璇,以及高明历代进士的(33人)和举人(217人)。

  而高明区博物馆下辖的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中国人民粤中纵队纪念馆等多个场馆,则按不同主题传承和弘扬高明优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展示了革命“三谭”为人民、为祖国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和革命情怀,记录粤中纵队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粤中解放战争光辉史诗,以此传承高明红色基因,弘扬高明红色文化。

  高明区博物馆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名人故事,还有贴近生活的高明非遗文化。高明濑粉的创始人是谁?高明为什么有吃濑粉的习俗?高明濑粉怎么来制作?这样一些问题都可以在高明区博物馆一楼的高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找到答案。

  相传,高明人吃濑粉的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更楼镇一带粮食失收,到了腊月年关,不少人家无粮食过年,高明荷城街道范洲西村人谭玉奭为当时受灾的乡亲们做粉,家家灶头都有一碗热腾腾的粉条,乡亲们得以高高兴兴地过了个饱年。自此,更楼镇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必做濑粉,先敬拜灶君,然后全家品尝,祈求来年丰衣足食。此习俗随后流传遍及高明各地,至今已近500年历史。

  “在高明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还有高明花鼓调、高明婚俗、高明花灯、高明红模工艺、高明狮头扎作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非遗文化介绍。”高明区博物馆馆长杨丽东表示,在博物馆能了解高明传统习俗的由来和历史底蕴,让高明群众系统地理解现在的生活习惯。

  在高明区博物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出高明花鼓调的乐器组成。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高明区博物馆中千百件的文物藏品,无疑是高明人共同的珍贵宝库,必须用心保护,世代传承。多年来,高明区博物馆致力于防止文物藏品的各种物理、生物因素损伤。

  “高明区博物馆藏品库房配备空调、自动抽湿机、文物专用储存柜,针对纸质文物和纺织品文物,还有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柜,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50%一55%左右,每年还根据真实的情况放置防虫药。”高明区博物馆展陈宣教部主任谢洁清表示,入库的藏品或者展览撤下的展品,均在入库前进行杀虫防霉处理。

  为保障文物藏品的妥善管理,文物库房管控地带一般不接待。如有特殊情况,则需获得单位负责人许可,并在库房管理人员陪同下登记入库。区博物馆还会每月对库房进行按时进行检查,对文物进行查看,有问题的及时上报。发现需修复的文物,则会及时送到有资质的修复单位修复。在高明区博物馆文物库房,还设置了110联网报警监控系统,对文物实行全天24小时保护,防止文物丢失。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长期以来,高明区博物馆积极将高明红色文化资源和非遗文化送到千家万户。

  高明区博物馆通过开展“红色+非遗”研学旅游实践活动,将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谭平山故居、“高明扎狮”传承人谭志明工作室串点成线,通过参观红色展览及非遗扎制技艺亲身实践的方式,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燃起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自主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

  在高明区博物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出高明花灯技艺。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摄

  目前,高明区博物馆正在探索“一中心+多基地”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以区非遗保护中心为主导和统筹,发展多个基层一线基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基地的资源力量,开展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展示和实践工作,提高非遗保护力度和参与广度。

  过去的一年,高明区博物馆相继把高明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高明扎狮谭志明工作室、高明盈香生态园等发展为高明扒龙舟、高明扎狮、高明濑粉制作技艺等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研究实践基地,并在泽河花鼓调保护基地、谭志明工作室分别打造了高明花鼓调特文化展厅、高明扎狮展示室,全面展示了高明非遗魅力。

  此外,高明区博物馆还联合市非遗中心、高明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共同举办“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龙舟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宣传高明非遗文化。未来,高明区博物馆将继续创新非遗的形式和载体,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本土非遗文化发展走深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