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贵定县:发挥“粘合剂”作用 让产业“强筋健骨”
添加时间: 2024-01-03 21:37:26   作者: 资讯动态

  近年来,贵定县选派、聘任一批新乡贤,到村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顾问”“志愿者”。

  在这些新乡贤中,有退休老领导和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还有热心“三农”事业的退伍军人、文艺爱好者、乡村能人、网络红人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领头雁。

  他们,乡里乡音,对得上话;他们,乡里乡亲,泽润乡邻;他们,乡里乡帮,共建家乡。

  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目前,贵定县已成立县乡村振兴乡贤会总会,在8个镇(街)分别成立分会,95个行政村实现乡贤会全覆盖,已选派100名乡贤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驻村指导、选聘296名乡贤为乡村振兴“顾问”、选聘598名乡贤为乡村振兴“志愿者”。

  即日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开设【贵定县新乡贤“新”在哪?】专栏,关注乡贤力量,讲述振兴故事。

  初春时节,在贵定县沿山镇星溪村的农田里,油菜花开,蜂追蝶绕,清澈浅流的瓮城河徐徐淌过,错落有致的村居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旖旎风光吸引着游客趋之踏青,当地村民的“旅游业”也应时而动。

  然而,村民们却因电路受限,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纷纷从自家家中牵出电线。一时间,错乱的电线如交织的“蜘蛛网”般,不仅影响美丽乡村的容貌且存在安全隐患。

  “张堃所长,你好,我是星溪村的新乡贤杨和平。村民反应旅游季的用电情况,希望得到供电所的支持,在村民广场附近安装一组电表。”

  “杨会长,前不久我们在排查用电安全时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很快,我们会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对村民用电问题做处理。”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研以及沟通协调,4月15日,贵定县沿山镇星溪村乡贤会会长杨和平与贵定供电局沿山供电所所长张堃,来到星溪村马坝寨察看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遇到的用电问题。

  “为发展旅游业,现在,我们寨子还建造了房车等,很多设施都需要仔细考虑用电问题。”走在村寨里,杨和平向张堃详细的介绍着村里的发展计划。

  “是的,为助力乡村振兴,贵定供电局也正在对星溪村电网改造进行规划。”张堃说:“在统计好用户后,我们在一周内先将电表安装好,方便村民迎接马上就要来临的夏季旅游。”

  协调并合力解决发展中的用电问题,只是杨和平作为贵定县选聘到星溪村的新乡贤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起到“粘合剂”作用的其中一项工作。

  考虑到杨和平与当地村民良好的群众关系,他又被贵定县聘任为该村新乡贤,希望他通过智力返乡、影响力返乡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土生土长的星溪村村民,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当然义不容辞。”杨和平介绍,回到家乡后,他便积极与外界联系。

  如今,通过他的联系,星溪村马坝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已建设完成了“村民服务站”“旅游房车”等基础设施。

  “这些都是通过与商界的朋友沟通后,由朋友无偿支持50余万元建设而成。很感谢商界朋友的支持,为乡村振兴出资出力。”杨和平说:“通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接下来,星溪村马坝寨还将安装一组变压器,以满足村寨未来的旅游发展需求。”

  将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贵定县积极动员和发挥乡贤通过资源返乡、资金返乡、项目返乡、技术返乡、智力返乡、影响力返乡等方式,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新动能。

  在贵定县昌明镇黄土村,同样从该村走出去,曾担任贵定县政府办副主任等职务的陈光飞,也于2021年毅然回到家乡加入“新乡贤”队伍中,为该村乡村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时下,正是黄土村“双季茭白苗”移栽的重要时期。据了解,该村“双季茭”于去年十月已采收第一季,今年六月左右将进入采收第二季。

  此前,该村采收的茭白须运往位于沿山镇的冷库进行储藏。为保障即将采收的茭白储藏便利,陈光飞正积极协调储藏冷库一事,让茭白既便于运输又利于冷藏,让产业在后续发展中更加“强筋健骨”。

  “老总,我们村的几位刺梨种植大户在茭白基地不远处筹资建设了一个冷库,预计也在五月左右建设完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了解到基地负责人欧阳宗秋正在基地了解茭白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陈光飞向该负责人邀请道:“我们大家一起去冷库看看……”

  据悉,黄土村茭白基地种植“单季茭”800余亩,“双季茭”300余亩。其中,“单季茭”将在八月采收,预计亩产达3500斤,亩产值约为10000元;“双季茭”总产量将在5000斤至6000斤左右,实现亩产值16000余元。

  来到黄土村富民农业合作社,陈广飞和欧阳宗秋在该合作社负责的人介绍下,仔细地了解冷库容积、电压、隔热,以及装卸场地等建设情况。

  “看下来后,虽然冷库还在建设中,但冷库的基础功能更适合茭白的存储。”欧阳宗秋说:“具体我们还需要再研究一下。当然,我们是希望就近存储的,这样一年能为公司节约10万元左右的成本。”

  “如果冷库有需要改进的,我和合作社负责人沟通,尽量满足彼此的需求,我们的茭白也能更好地适应发展。”陈光飞说道。

  据介绍,下一步,黄土村将以黄土坝区为载体,在稳抓茭白增产增收的同时,谋划和申报智慧农业项目,紧盯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和“两品一标”的申报实施,并在数字云平台上搭建载体,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我们还计划在坝区土地综合利用和产值综合提升上实施‘笋+鸭’项目。”陈光飞表示,通过产业提质增效,让群众的增收渠道更广更宽。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然还会经历无数的难题难关。来自不同村寨的杨和平、陈光飞,怀着对故土同样的无限深情,充分的发挥新乡贤的“粘合剂”作用,最大限度精准匹配当前群众所需、产业所需,通过扎实苦干,久久为功,不断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新”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虞思滔 袁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