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添加时间: 2023-11-26 09:25:02   作者: 行业新闻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6日讯 据今日宁乡消息 双凫铺镇地处宁乡市域中心,临沩水河畔、扼西部咽喉,古为驿站,今为城镇。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对神秘水鸟,依恋沩水,栖息于当地董公湖中,不愿离去,给当地带来吉祥、兴旺,民间便以“双凫”而冠名,沿袭至今。

  鸟瞰全镇,沩水如练蜿蜒东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近年来,双凫铺镇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围绕青山碧水发展绿色产业,鞋业、种植业等规模产业多点开花,欣欣向荣。

  金河水库位于双凫铺镇麦田村境内望北峰山下,是我市最大的小一型水库,蓄水量达608万立方米,它也是沩江支流粟溪河的源头,灌溉麦田、泉井、回龙山、粟江4个村的4400多亩农田,在当地农业生产、日常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前,金河水库周边有望峰建材石煤矿、岩家冲石煤矿、铁罗冲开采处、小板冲开采处等6处采矿点,是宁乡水泥二厂的主要原材料基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慢慢的开始开采。”双凫铺镇水管站工作人员彭亮即将退休,在镇水管站干了30多年,镇上的每一条河流沟渠、每一处山塘水库他都如数家珍。

  “附近石煤矿的采矿废水中富含重金属,全部流进附近的水库、山塘、河流中。开采了这么多年,毁坏了旁边的环境,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站在金河水库大堤上,彭亮指着周边的水域和记者说,“当时,这里都是一片蓝绿色,很显眼,有村民开玩笑说这里是双凫铺的‘九寨沟’。”

  水源被污染,井水不能喝,鱼不能养,甚至稻田都不能种,当地村民对关闭矿山的呼声慢慢的升高,意愿越来越强烈。据双凫铺镇水管站站长王科其介绍,2012年,该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非煤矿山违法开采整治工作,全力修复生态环境的“伤疤”,还群众一方碧水青山。

  2012年,金河水库周边6家非煤矿山陆续关停。2014年年底,我市投入2000多万元,对水库周边六处矿点16万多立方米石煤废渣及废水塘中64万多立方米的废水进行了综合治理,对渣坊场址开展生态修复。

  如今,记者站在水库大堤上环顾四周,一汪清泉,青山环抱,郁郁葱葱一片,原来的石煤采矿点已经看不到踪影。

  “以前的水是蓝绿的,哪敢养鱼;近几年,粟溪河里的鱼虾多了,很明显,环境、水质变好了。”麦田村村民王仕其和记者说,今年他承包了回龙山下近20亩水塘,放心大胆的干起了水产养殖业。

  “6家石煤矿山彻底关停,水泥厂搬迁,金河水库慢慢恢复原来的面貌。我们又对粟溪河进行了全线疏浚,修复了损毁河堤,沿岸种水稻、种果树、养鱼的多了起来。”彭亮欣慰地说,金河水库水质的改善,对当地村民家中水井和粟溪河水水质的好转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记者和工作人员沿着曲折的乡村道路来到双明村的一处山中。刚下车,记者见到一处空坪里摆放着铲车、钢架等大型洗砂设备,锈迹斑斑,拆卸下来的橡胶传送带堆放在一角。四周万籁俱静,数亩宽的空地上,长着近50厘米深的青草和小树苗。

  “2014年,刘永良与人合伙在这里办起了如良洗砂厂,因对环境能够造成影响,加上生产设备负荷过大造成当地电压不稳,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用电,洗砂厂长期处在半停工状态。2018年,镇里组织力量彻底关停了这个洗砂厂,今年年初撒草籽、种树苗进行了覆绿。”双凫铺镇综合执法队副队长李雄卷介绍。

  双凫铺镇麦田村摇篮坡被关停的胜文采石场,现在青山翠屏,绿树成荫,到处都透着沁人心脾的绿,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原来的废墟堆满了半山坡,给附近居民的交通带来不便,市人民政府投资3000万元,将露天采石场推平、填土,然后修路、种树、引水入湖。经过半年改造后,复绿面积80多亩,昔日荒凉矿坑变成绿树红花环抱的生态湖,并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墨砚湖”。

  据了解,今年年初,双凫铺镇组织对摸底的13个非法洗砂点进行助拆行动,全部拆除设备完成平整复绿,并加大了后续监管巡查力度,对发现的新增非法洗砂场,发现一家取缔一家,至8月底累计打击取缔非法洗砂场18处,累计扣押铲车2台、运输车8辆,制止人工挖砂10起。

  除此之外,该镇还对域内堆砂场所进行摸排清理,共摸排出9处,其中4处为居民建房用砂,1处为预制场用砂,其余4处全部进行了清理。

  “如今,全镇无一家非法洗砂点,就连去河里人工担砂的现象都没有了。关停这一些企业,短期利益肯定有影响,但镇上依托回龙山景区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等,从长远来看是受益的。”李雄卷欣慰地说。他还和记者说,刘余良在关停洗砂场后,和合伙人一起成为了镇里的环保志愿者,积极为保护环境、保护沩江呼吁奔走,投身于保护绿水青山的行动中,完成了从一名破坏者到保护者的蜕变。

  在双凫铺镇双明村锅厂组,雄伟的鸡子湾大坝横跨沩江,积蓄着一江碧水,沩江堤两岸12000多亩稻田源源不断输送血液。

  “大概是2007年吧,我家旁边的两家纸厂就关闭了,厂房拆了。”当地村民姜女士和记者说,她在沩江边住了近40年,亲眼目睹了沩江数十年来的沧桑变化。10多年前,离她家不到30米距离的两家纸厂先后关停拆除,直排了多年的纸厂废水断了流,沩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水质好了,鱼虾多了。农闲时节,我们就到河里抓点鱼虾改善生活,还可以做点火焙鱼卖点钱。”家住前丰坝附近的村民李泽明最近忙着在河里捞鱼虾,收获还不错。

  近年来,双凫铺镇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零容忍,不遗余力开展非煤矿山、规模养殖污染、河道非法采砂、投肥养殖、挖山取土洗砂等环境“五大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集合全镇力量对辖区内的砂场、粘土砖厂、石煤矿厂开展清零行动,彻底关闭了镇内的所有纸厂、砂场、8家粘土砖厂、6家石煤矿厂。2018年,全市畜禽退养工作启动后,该镇完成退养83户,沩河两岸1000米范围内全部完成退养。还积极组织并且开展教育、宣传、巡查打击等行动,杜绝河道电鱼、毒鱼等破坏生态资源非法行为,全面落实河长制,压实河长工作责任,坚持巡河制度。

  “2018年,镇项目办、环保站工作人员借来无人机,利用航拍,对镇域内的沟渠、管道进行了全面摸排,弄清了每个排口的流向,掌握了镇域水系和排口的一手资料,为有效截污提供了重要依据。”王科其介绍,近年来,集镇污水管网项目建设达14.4公里,提高了全镇污水收集率,有效保障沩江双凫铺段水资源安全,目前正在全力推进5000座改厕任务;全镇8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

  田野披新绿,水塘泛清波。沩江水清了,岸绿了,鱼虾、各种鸟类等野生动物纷至沓来,清晨傍晚,沿着江堤锻炼休闲的村民络绎不绝,鸟飞鱼跃人欢笑,呈现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画卷。

  “近年来,双凫铺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问题整治工作。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沩江两岸’人居环境提升示范带和美丽村居示范片。”双凫铺镇党委副书记王玉元说。

  “果园里已经种植了黄桃、香梨、樱桃、金桔、无花果等品种的果树,为了充分的利用土地,今年我们套种了辣椒、西瓜、花生、玉米和各种蔬菜,已经产出几万斤西瓜,还有辣椒等蔬菜,收益达10多万元。”麦田村百盛四季水果园负责人周峰介绍。据了解,2018年,麦田村充分的利用休耕地资源,流转350 亩农田,成立麦田村百盛水果合作社,连片种植水果350亩,与回龙山旅游相结合,打造观光旅游、水果采摘休闲娱乐综合体。

  “双凫铺全镇有农田3 万多亩,已经休耕了16000 多亩。8个村(社区)均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王科其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双凫铺镇农业产业项目多点开花,余新、社区、合轩三个村(社区)实施草皮种植项目1000亩,总投资600余万元;麦田村蘑菇种植基地,现有生产厂房3000余平米,年营业额200万元;粟江村田园旅游综合体水云间休闲农庄项目,已完成林地流转408亩,双明村娃龙立体生态农业园总体设计2000余亩,从事有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

  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同时生态保护也是促进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今,通过全力发展规模种植业,全镇逐步形成油茶、烟叶、中药材、水果种植等主导产业,产业体系调整完成种植多年生作物2465亩,一年生作物种植4680亩。

  在双凫铺镇,山水自然和人文历史、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高度融合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了无比生动深刻的诠释。

  我叫戴寿云,今年90岁了,我家祖祖辈辈住在沩江河边,沩江河堤离我家门口不到100米。

  人们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时候的记忆里,爷爷和父亲都打鱼为生,那时候的沩江河里鱼虾特别多。每次出去,总能收获好几斤鱼虾回来,那时没有钱买猪肉,打的鱼虾也要拿去集市卖了换生活用品。偶尔一次没卖掉,母亲就煮了来给我们吃,那味道,那个甜和香。

  后来,我长大了,也开始跟着父亲一起下河捕鱼。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沩江河岸纸厂、食品厂的增多,还有很多的人采砂、采石,河里的水浑浊了,鱼虾也慢慢变得少。那时,我好难过,不过,我年纪已经大了,我一个人也无法改变什么,我能做的,只是一有空,就提着一个蛇皮袋,把我家门口一段河堤的垃圾捡干净。

  好在,人们终于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党和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纸厂关了、食品厂关了、采砂、采石的停了,养猪场也都关了,村里还有专门的人定期清理。现在,河里的水又变清了,水面也很少见到垃圾了。每天清晨和傍晚,我就搬个凳子坐在河边,静静地看着清清的河水和河两岸的风景,我好开心,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沩江的保护与治理是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当地老百姓的义务所在。天蓝了、水清了、草绿了,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就提高了。”家住双凫铺社区胡家组的张正才今年48岁,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在沩江河边建了一栋三层的别墅,门前建有一个近千平方的广场。广场边就是沩江河堤,每天清晨或傍晚,组上的人都喜欢到他家门口的广场或健身、或乘凉。

  “我们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和社区发起的保护沩江的倡议和活动,共同参与沩江环境治理工作。”张正才说,整个沩江流域的环保治理,光靠政府发动完成不了,光靠某一个人也完成不了,必须要全民参与。他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自觉树立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热情参加各项环保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守护一江碧水,共建绿色家园”的守护者、践行者。